大眾媒介臣屬於正式與非正式的控制之間,這些控制是來自於那些為了自身利益而影響大眾對現實感知的各個機構。然而,媒介有其自身的考量、目標、規劃與評估;故媒介並非總是呈現出主流社會相符的訊息內容,甚至也不必然傳遞著所謂的「客觀中立」。------D.McQuail
這些日子炒的沸沸揚揚的旺旺集團購買三中一案,吾人不難發現之中角力的兩種觀念的對立衝突。在傳播研究之中,探討媒介力量的版圖上最常見的兩種面向:支配性媒介模式、多元性媒介模式。
在這背後對抗的是,有關所有權集中 V.S 獨立性媒介盛行、組織公式化的媒介內容呈現 V.S 多樣多元的創造性自由原創媒介內容、一批批生產出來的依賴被動性閱聽人 V.S 有各自需求性並具主動性回應特色的閱聽人。
處於支配性媒介的立場,帶有濃厚營利性色彩的商業集團想當然而是必須以獲利為第一要件,在這個訴求之下,我們不難可以預見的是閱聽眾被一批批的生產出來,並從媒介內容中受到刺激而興起某些部份的需求(不一定是需要的)。在這個環節之下,倘若使旺旺集團開了這個例,那麼許多有一定財源實力的集團紛紛進軍媒介市場搶食手無寸鐵的閱聽眾。這些勞工(閱聽眾)是自願坐在接收器面前作工的,藉由媒介內容達到愉悅或逃避(現實世界)的需求一方面為媒介作工,另一方面也因為各式文本的意識薰陶刺激了某部份不一定必要的需求,進而產生購買商品的行為,這是雙重的剝削是勞動的異化。
相對於上述的觀點,多元性媒介模式則是追求更多元、不固定的觀點。在此脈絡之中,閱聽人是主動的、有其自主性的、瞭解自身需求進而追求所需的媒介內容。沒有一統和支配性的精英,在這個架構下社會的進步與民主的增長是有可能的,這也是理想中媒介環境的追求。
藉著這次三中的併購案裡,旺旺集團所針對的是NCC並無其法律依據以行使此決定,然而NCC卻是以一種更高的標準對於這個媒介環境:多元與公平。
我以為,所謂的多元是對於閱聽眾的多元,是一種對媒介內容的要求,也因此訴求,才有更多面相的訊息追求公平性;而非資產階級所要求的多元(看似多元其實骨子裝著是單一面相的元素)以及持有的公平性(對於財團相互競爭厚的所有全部一定有利於社會大眾,在這個架構裡,不是全民的公平就不謂公平)台灣整體的媒介環境出現了眾多問題,看似多元的內容呈現卻是固定於幾個走向(政治立場)中研院研究員瞿海源直指,媒體亂象在於資本家霸占媒體,囂張控制言論,跨媒體經營負面影響已產生,並直批蔡衍明以媒體介入政治(旺旺高層欲將中國時報多呈現有利於中國的相關報導)。
這個事件裡,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羅世宏則出:跨媒體集中化有損內容多元、違反媒體市場公平競爭,員工權益保障也有疑慮。並且,無線頻譜資源是全民所有,重大媒體交易不容私相授受。他認為,擁有兩家電視媒體一加一不等於二,甚至小於二,影響到節目多樣性;而他觀察 4月中時的兩岸新聞報導發現,中時對大陸正面的報導多於以往。
我以為,台灣整體環境是糟糕的,除了上述的偽多元問題亦也包括頻道業者為了解省成本而大量採購外製節目的缺憾,台灣甚少投入有在地味道的媒介內容,過多的外製節目、置入性行銷、重播性節目都是犧牲掉閱聽眾的權益與該有的資源。對於此,除了業者自身的自覺外更需公民意識的崛起,更需要一種對於傳播事業的道德與良心發現。而從旺買三中我們更可以發現,夾帶著極具商業色彩的媒介以逐漸走向營利道路,閱聽人所謂的權益已逐漸被犧牲。三中案NCC所擔憂的是顧慮到言論市場多元化呈現的消逝,以及逐漸被消費文化取代的公共領域,在這些考量之下,或許旺旺更該思考的不是依法有沒有據的問題,而是人民所應得的資源與權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