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4

HOW TO DEFINE THE TELECOMMUNICATION

如何去定義電訊傳播(telecommunication)是一件及浩大的工程。一來,我們該從何去定義?所依循的方向與立基為何(與communication的差異)?二方面,telecommunication所牽扯的面相是極廣泛的,包括了telecommunications本身所建立於上的技術架構、整體的連接脈絡、相關產業的因素(系統提供者、技術研發者、服務供給商、中端轉化系統router)以及接收方與最終的接收閱聽使用者。
在這些眾多面相當中,要去定義telecommunication用簡單幾句欲使其概念化是不夠的,在有限的文本框架中;學生以為,從整個telecommunications的演進來看,當代telecommunication其更具有:移動性(mobility)、即時性、跨區域性、使用者本位等特性;無論是整個技術背景或是產品(包括服務)生產甚至到最終端使用者。
早期1932年ITU(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對於telecommunication是這麼下定義的:任何關於藉由有線廣播、或其他電子傳輸途徑的電報與電話之訊號、信息、圖像與自然聲音等。
而當今ITU更新了對於telecommunications之定義:任何關於訊息、訊號、文本、影像、聲音與自然音訊且藉以電子設備系統的傳輸與接收、整合。
當代telecommunications添加了更重的即時、移動性等色彩,因此我以為的definitions of telecommunications是這樣的:將欲傳輸的資訊或意義用既定、制式的符碼或符號加以改編,並藉由傳收雙方皆認可之管道所進行輸送,經過最終接收者的解碼而達到訊息傳遞之目的者,稱之為communications;而加了電子元素之後的telecommunications則是將訊息傳播過程中的編碼進行電子化或當今的數位化,無論是類比訊號或是數位訊號。
然而,telecommunications從早期類比訊號、固定位置、制式接收器,演變至今的:數位訊號、移動性的延展、各式接收器的整合與支援,成了包含眾多面相整合的學門。在整個傳播學門的面向裡,telecommunication更富含了產業與技術架構的色彩,在這個研究脈絡中,學生以為,使用者研究面向將會比較著重使用者本位以及使用偏好等方向。
檢視這個研究脈絡,電訊傳播科技的發展如何激起閱聽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又是從何方獲得滿足?在這之中閱聽使用者的主動性究竟是多少?相較於非電訊傳播,使用者是代表著主動權的延伸抑或只是被操弄起的需求?


文獻參考:THE WORDWIDE HISTORY OF TELECOMMUNICATI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