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馬遜(Amazon)推出了Kindle電子書閱讀器(ebook reader)之後,對傳統出版業既是曙光亦是警鐘;如同前一篇文章所述,電子書閱讀器為顛覆了傳統閱讀習慣與整合了新媒介架構的產物。從產業鍊來看,整個上至裝置下至內容服務,亞馬遜一手包辦,垂直性的整合,提供了使用者更方便性的使用,卻也顯示出使用者對於服務包容面向(內容或加值)的侷限性(只能用Amazon的套件)。但是,近日Amazon開始想要打破這種侷限性,逐漸開發與iphone可以相互整合的相容性,為了擴大Kindle電子書業務並使其營運模式更為健全,Amazon除了考慮讓Kindle在短期內就可接受其他格式的電子書外,也會讓Kindle電子書格式在iPhone之外的更多裝置上使用。
回顧2008年電子書全球市場規模,由Amazon所發行的Kindle電子書閱讀器佔有將近50%的市場佔有率,與排名第2、市場佔有率約24%的Sony有不小差距。雖然說Sony在其產品設計能力上相對於Amazon出色,然而Amazon透過其獨特營運模式提昇Kindle的附加價值,進而帶動整個電子書市場買氣(也就是前述之整合性服務),此乃Amazon能超越Sony的主因。而更重要的是,Kindle熱賣直接證明閱讀需求不但存在,且商機可期。
展望未來,電子書市場將快速成長。根據DIGITIMES研究結果,2009年電子書全球市場至少有200~250萬台的規模、年成長率可能超越100%。如何在競爭日趨激烈下,取得市場商機,為相關業者關注之議題(郭明錤,2007)。
檢視Amazon的營運模式。Amazon的服務採用既自動又封閉的模式,使用者在Amazon的網路書店購買電子書後,透過閱讀裝置內建的無線網路即能免費將電子書傳送到讀者的Kindle電子書閱讀器中,對讀者非常方便,對電子書出版商而言,由於讀者無法直接接觸電子書的檔案,因此比起傳統DRM(Digital Right Management)多了層保障(吳顯東,2009)。除此之外,Amazon所為Kindle內建的無線網路系統是將內容產出端與閱聽接收端強化連結的關鍵,透過這道聯繫,使用者以更便利的方式來接收購買所需之內容,而其亦提高了Amazon所支出之成本。但是這個方便性的提供,更也是一種吸引閱聽使用者親近於Kindle的策略,並且,圖書內容於網路通路所負擔的成本相較低於傳統的實體通路,進而反應至閱聽使用者身上,提供相對便宜的價格輸出給閱聽使用者,增加購買的欲望。而Amazon所提供的電子書平台,也相對鼓勵了圖書出版商在數位化圖書內容上的投資。因為建構在網路上的虛擬通路並沒有最少出貨量等問題,所以出版書籍的障礙,遠低於實體通路,加上Amazon採取利潤共享機制(出版者可獲得銷售額的35%),也因此希望吸引更多有寫作能力、但難透過實體通路出版的人,在Kindle上出版作品,達到豐富與多元化Kindle電子書內容的目地。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Amazon所展現出的經營手法:一手包辦。上至內容的提供者,中至連結用戶的通道(網路系統),下到使用讀者手上的閱讀裝置(Kindle);這種垂直性的整合,是Amazon面對電子書市場的策略,也顯現了其龐大的資金實力。從相異於其他電子書閱讀裝置的網路功能這個特點來看,Amazon與電信營運商Sprint合作,讓Kindle可直接透過無線網路上網瀏覽與付費下載閱讀內容。並且,消費使用者可以不用負擔因傳輸所產生的網路費用完全由Amazon提供。雖網路新媒介現在已被公認是未來重要的通路趨勢,但是從現代趨勢來看,極少有像 Kindle一樣可以提供免設定、免費用且涵蓋範圍廣泛的網路服務;Amazon將硬體與網路服務高度整合的策略,可望能大幅降低一般人對電子書的使用障礙,對擴大電子書市場可說相當有幫助(郭明錤,2007)。
不免俗的,在一片創新與期待的氛圍當中,整個電子書內容市場也面臨了一些挑戰與問題。第一,對於其他業者的挑戰與競爭;第二,閱聽使用者對於內容的擁有權以及智慧財產權的畫分。
在挑戰面向上,全球最大實體通路書店邦諾(Barnes&Noble)於10月20日發表首款自有品牌的電子書Nook,並預計於11月30日發售,Nook與Kindle 2同樣定價 259美元,較勁意味濃厚。網路功能方面,Nook支援3G與Wi-Fi, 3G部分與美國第二大電信業者AT&T合作,並在全美國 777家邦諾書店提供免費Wi-Fi上網服務,讓Nook使用者可連線至邦諾電子書城,瀏覽與付費下載書籍。在這個面向上,Amazon所仰賴的無線網路整合服務系統之特點已倍受壓力;雖然如此,以書籍內容方面來看,目前仍然是Amazon較有優勢,邦諾(Barnes&Noble)的電子書城在報紙與雜誌的數量與種類上,仍與Amazon的Kindle Store有差距。除了硬體的競爭外,電子書也必須在內容方面絕一高下,未來Barnes&Noble能否持續強化內容豐富度與打造售價競爭力,為觀察Nook未來銷售指標,也是Amazon面臨的同業競爭挑戰(郭明錤,2009)。
在內容著作權的範疇中,較可以著墨在於整個電子書內容提供者是否放心將整個內容散佈而不被非法盜連與盜用。Amazon與書商之間利潤分配等問題,都揭示著電子書產業的營運,並不是把書本數位化,塞進某種閱讀平台就可以一帆風順。內容提供者的收益來源在電子書產業營運時,是否能夠得到保障?相信是未來擁有內容的人願不願意在電子書平台上貢獻其內容的關鍵(陳泰穎,2009)。
智慧財產權有所謂「權利耗盡理論」,依我國著作權法第59-1條觀之,我國著作權屬國內耗盡原則,購買傳統書本時,即購買了著作載體及其著作內容閱聽權(若範圍包含至有聲書),用途在國內自用或轉售則在所不問。但是電子書之著作財產權,並不像實體書本般容易解決,著作權利人往往為了防止電子書被不當重製、散佈或傳輸,僅授權讀者得於特定載體、一定時間內及相關閱聽事項使用該著作,否則及觸犯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各項規定。
如同上述所言,著作權利人可能為了防止電子書被違法重製、散布或傳輸,規定僅授權消費者得於特定載體、一定時間內使用該著作,但此規定是否合理? 以往我們購買一本書或一片光碟時,消費者很清楚自己擁有該物的「物權」,任何人都不得違法侵害其權利,且在符合權利耗盡原則、合理使用該著作的前提下,消費使用者可以將任意使用該書籍或光碟,且無任何時效的限制。若消費者在購買電子書時,以相同或是便宜一些的價格買到的卻是僅能於特定載體上使用一段時間的權 利,學生認為對消費者顯有不公。
著作權利人當然要防止他人違法散布、傳輸該著作以保護自己的智慧財產,但對照上言所述,其不應建立在犧牲消費使用者權利的基礎上,或許可以透過使用其他防盜拷、傳輸的方式限制電子書的購買者無法將電子書寄送給第三人或上傳至網路上供大眾下載分享,而消費者在不違反合法使用原則的前提下,仍可永久使用該訊息內容,雖然這與傳統的物權有所差異,但或許從這個面向來看,消費使用者所購買的是該電子書的物權而非一段時間的授權,對消費者權利保護較為周到,並且亦可達到資料保存、防止非法散播的功能。
參考文獻: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http://www.tipo.gov.tw/ch/index.aspx
工業技術研究院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工研院電子報,何世湧(2009)。電子書未來發展趨勢
http://edm.itri.org.tw/enews/epaper/9806/c01.htm
DigiTimes,郭明錤(2009)。從Amazon Kindle解構電子書營運關鍵因素
http://www.digitimes.com.tw/tw/rpt/rpt_show.asp?cnlid=3&v=20090515-145&n=1
工商時報,吳顯東(2009)。電子書內容營運模式
ATDPA Association of Taiwan Digital Publishing Alliance
http://netreading.wordpress.com/
MIC institute,吳顯東(2009)。從Interead推出Cool-ER閱讀器談電子書服務模式
http://mic.iii.org.tw/Institute/institute_column/column_detail.asp?sqno=6
ZDNET Taiwan,蔡宜秀(2009)。本土電子書市場能起死回生嗎?
http://www.zdnet.com.tw/print/?id=20139653&type=
陳泰穎(2009)。電子書的兩大難題,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第八卷第九期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Marilyn Christianson、Marsha Aucoin(2005)。Electronic or print books: Which are used ? ,Library Collections, Acquisitions,& Technical Services 29 (2005) 71–81
Jeong Ho Yoon(2009)。EBook Reader Market Overview and Future Prospects,Research on Asia Group
2009-11-08
2009-10-16
突破與困境的糾纏 — E Book Reader
從古至今,傳播行為與工具的確是在不斷地改善、創新。2006年Sony推出了全球第一款電子書閱讀器和配套的電子書店,吹起自古騰堡發展排版印刷後全新書面文本閱讀習慣的革新號角。E -Book Reader是負載著數位文本的傳播媒介平台,在文本內容(text)上,不僅是書面的,更涵蓋了一切出版品的數位呈現(包跨音樂,圖像,動畫)。
從市場面向有兩面可以探討:
(1) 樂觀面向來看:據市場調研機構Rorrester的調查,到2013年時,僅美國電子書閱讀器市場的產品銷量就將從今年的300萬台增長到1300萬台。
(2) 悲觀的是,對照美國市調機構NPD於2009年統計, Kindle自2007年開賣以來,方才累積將近100萬台的量。由此可見在可攜式電子書閱讀器(Portable E-Book Device)仍尚未撼動傳統紙本的市場與改變閱聽眾的使用習慣。
整個E -Book Reader市場呈現出上述兩個不同的看法,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個突破技術所涵蓋各式的創新與整合。並且,零售商們亦開始和相關設備廠商建立起合作關係,藉此推廣電子書閱讀器和其他平板電腦。它們希冀透過兩種方式獲利,一者為在它們自己的實體店銷售這些實體產品,再者則是在網路上銷售內容和其他產品來獲利。吾人以為,整個市場至今尚未普及並非內容層面的問題,整個技術架構與閱聽人使用習慣才是普及率的關鍵。事實上,並非內容不是問題,而是相對於整個服務體系的架構與技術的支援,內容是相對較小的阻礙。
分析整個電子閱讀器可以發現有幾個面向的特點。
內容方面:豐富且多樣化。多數出版商對於熱門商品都有推出電子書版,新聞報紙也有提供相關服務,更甚者,在許多學術單位也都有提供期刊、論文、文摘等電子書版。
技術方面:包涵了整個電子閱讀器的背光材料(LCD、OLED與E-LINK的材質之爭);軟性電子紙技術尚未發展成熟,無論是E-lnk(微膠囊電泳技術)、SiPix(微杯技術)、Bridgestone(電子粉流體技術),或者是富士通(膽固醇液晶技術)皆然,且製程尚未全自動化,因此,電子書服務業者極可能得因應技術變革調整軟硬體產品規格(蔡宜秀 , 2009)。
服務方面:除了單就文本內容所作出數位化呈現,電子閱讀器更是整合多方文本的平台(就如同前述的各式影音、圖像呈現)。更甚者,現在更是稙入無線網路技術,線上購買、分享、發表都不再是難事,從這些面向看來,閱聽眾不再是閱聽眾,這個整合性平台,將閱聽眾的自主性提升到新的境界,不再侷限於閱讀的單面向吸收。
從上述的介紹我們可以預見到幾個電子閱讀器的新契機與挑戰:
(1)電子書閱讀器產品不僅是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購買選擇以及更自主的使用行為。許多新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在銷售的同時還附帶了免費移動寬頻上網服務,這樣閱聽使用者就可以迅速瀏覽網路商店和下載包括音樂、圖片和影片等各種內容。
(2)電子書閱讀器,不單只是閱讀書。如誠上段所介紹E -Book Reader不單只是書面文本的呈現,其更是整合了多面向文本的呈現平台。閱聽使用者不再只是用這個裝置去看書,更可以閱覽圖片、音樂、影片來輔助閱讀行為。
(3)如何從習慣傳統紙本的閱聽使用者中闖出自己的路以及市場價值是需要追尋的方向;激起閱聽使用者的需求抑或改變使用者的使用行為?
(4)技術成本的降低。最強烈的面向在於整個裝置的背光技術:LCD與E-LINK之爭,還有E-PAPER的研發
(5)服務層級的多元化。新代的電子閱讀器更將無線網路納入整個裝置架構中,一方面提昇使用者的便利性,二方面也對於整個服務內容邁向更多元化。
根據研究結果,總結出與電子書消費相關之建議:電子書硬體與軟體內容,應發展良好以及人性化的連結方式,加強消費者對電子書有用、容易汲取大量數位內容的產品印象(王東澤,2006)。電子書閱讀器的發展是因應整個電子書的崛起,當然,欲將傳統紙本取代是困難的也不甚需要。在這個新技術興盛的當下,或許也該思考,閱聽人從中獲得的自主有哪些?更甚者,在這個整合性平台之中,內容創作者的產權要如何劃分?對於此,我們寄予期待,一個新傳播面向的興起,不僅是代表技術的進步,更是整個傳播學門在面對新物件時可以不斷地檢視、應驗。
參考文獻:
中新網(2009),商刊:電子書閱讀器市場火爆 運營商或提高費用
http://www.cns.hk:89/it/it-itxw/news/2009/09-25/1885272.shtml
Hal的部落格(2009),可攜式電子書閱讀器(Portable E-Book Device)市場發展分析
http://blog.udn.com/hal9678/3181415
聯合新聞網,費家琪(2009),電子書、數位閱讀市場概況
http://money.udn.com/report/storypage.jsp?f_MAIN_ID=405&f_SUB_ID=3912&f_ART_ID=192343
ZDNET Taiwan,蔡宜秀(2009),本土電子書市場能起死回生嗎?
http://www.zdnet.com.tw/print/?id=20139653&type=
科技產業資訊室(2008),市場報導:電子書終於於2008年開花結果
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market/eedisplay/2008/eedisplay_08_053.htm
GIZMODO.COM,matt buchanan,2009,Giz Explains: Why There Isn't a Perfect Ebook Reader
http://i.gizmodo.com/5152092/giz-explains-why-there-isnt-a-perfect-ebook-reader
王東澤(2006),電子書市場認知與消費傾向之探究 The Study of Market Analysis and Consumer Behavior for Electronic Book
從市場面向有兩面可以探討:
(1) 樂觀面向來看:據市場調研機構Rorrester的調查,到2013年時,僅美國電子書閱讀器市場的產品銷量就將從今年的300萬台增長到1300萬台。
(2) 悲觀的是,對照美國市調機構NPD於2009年統計, Kindle自2007年開賣以來,方才累積將近100萬台的量。由此可見在可攜式電子書閱讀器(Portable E-Book Device)仍尚未撼動傳統紙本的市場與改變閱聽眾的使用習慣。
整個E -Book Reader市場呈現出上述兩個不同的看法,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個突破技術所涵蓋各式的創新與整合。並且,零售商們亦開始和相關設備廠商建立起合作關係,藉此推廣電子書閱讀器和其他平板電腦。它們希冀透過兩種方式獲利,一者為在它們自己的實體店銷售這些實體產品,再者則是在網路上銷售內容和其他產品來獲利。吾人以為,整個市場至今尚未普及並非內容層面的問題,整個技術架構與閱聽人使用習慣才是普及率的關鍵。事實上,並非內容不是問題,而是相對於整個服務體系的架構與技術的支援,內容是相對較小的阻礙。
分析整個電子閱讀器可以發現有幾個面向的特點。
內容方面:豐富且多樣化。多數出版商對於熱門商品都有推出電子書版,新聞報紙也有提供相關服務,更甚者,在許多學術單位也都有提供期刊、論文、文摘等電子書版。
技術方面:包涵了整個電子閱讀器的背光材料(LCD、OLED與E-LINK的材質之爭);軟性電子紙技術尚未發展成熟,無論是E-lnk(微膠囊電泳技術)、SiPix(微杯技術)、Bridgestone(電子粉流體技術),或者是富士通(膽固醇液晶技術)皆然,且製程尚未全自動化,因此,電子書服務業者極可能得因應技術變革調整軟硬體產品規格(蔡宜秀 , 2009)。
服務方面:除了單就文本內容所作出數位化呈現,電子閱讀器更是整合多方文本的平台(就如同前述的各式影音、圖像呈現)。更甚者,現在更是稙入無線網路技術,線上購買、分享、發表都不再是難事,從這些面向看來,閱聽眾不再是閱聽眾,這個整合性平台,將閱聽眾的自主性提升到新的境界,不再侷限於閱讀的單面向吸收。
從上述的介紹我們可以預見到幾個電子閱讀器的新契機與挑戰:
(1)電子書閱讀器產品不僅是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購買選擇以及更自主的使用行為。許多新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在銷售的同時還附帶了免費移動寬頻上網服務,這樣閱聽使用者就可以迅速瀏覽網路商店和下載包括音樂、圖片和影片等各種內容。
(2)電子書閱讀器,不單只是閱讀書。如誠上段所介紹E -Book Reader不單只是書面文本的呈現,其更是整合了多面向文本的呈現平台。閱聽使用者不再只是用這個裝置去看書,更可以閱覽圖片、音樂、影片來輔助閱讀行為。
(3)如何從習慣傳統紙本的閱聽使用者中闖出自己的路以及市場價值是需要追尋的方向;激起閱聽使用者的需求抑或改變使用者的使用行為?
(4)技術成本的降低。最強烈的面向在於整個裝置的背光技術:LCD與E-LINK之爭,還有E-PAPER的研發
(5)服務層級的多元化。新代的電子閱讀器更將無線網路納入整個裝置架構中,一方面提昇使用者的便利性,二方面也對於整個服務內容邁向更多元化。
根據研究結果,總結出與電子書消費相關之建議:電子書硬體與軟體內容,應發展良好以及人性化的連結方式,加強消費者對電子書有用、容易汲取大量數位內容的產品印象(王東澤,2006)。電子書閱讀器的發展是因應整個電子書的崛起,當然,欲將傳統紙本取代是困難的也不甚需要。在這個新技術興盛的當下,或許也該思考,閱聽人從中獲得的自主有哪些?更甚者,在這個整合性平台之中,內容創作者的產權要如何劃分?對於此,我們寄予期待,一個新傳播面向的興起,不僅是代表技術的進步,更是整個傳播學門在面對新物件時可以不斷地檢視、應驗。
參考文獻:
中新網(2009),商刊:電子書閱讀器市場火爆 運營商或提高費用
http://www.cns.hk:89/it/it-itxw/news/2009/09-25/1885272.shtml
Hal的部落格(2009),可攜式電子書閱讀器(Portable E-Book Device)市場發展分析
http://blog.udn.com/hal9678/3181415
聯合新聞網,費家琪(2009),電子書、數位閱讀市場概況
http://money.udn.com/report/storypage.jsp?f_MAIN_ID=405&f_SUB_ID=3912&f_ART_ID=192343
ZDNET Taiwan,蔡宜秀(2009),本土電子書市場能起死回生嗎?
http://www.zdnet.com.tw/print/?id=20139653&type=
科技產業資訊室(2008),市場報導:電子書終於於2008年開花結果
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market/eedisplay/2008/eedisplay_08_053.htm
GIZMODO.COM,matt buchanan,2009,Giz Explains: Why There Isn't a Perfect Ebook Reader
http://i.gizmodo.com/5152092/giz-explains-why-there-isnt-a-perfect-ebook-reader
王東澤(2006),電子書市場認知與消費傾向之探究 The Study of Market Analysis and Consumer Behavior for Electronic Book
2009-10-04
HOW TO DEFINE THE TELECOMMUNICATION
如何去定義電訊傳播(telecommunication)是一件及浩大的工程。一來,我們該從何去定義?所依循的方向與立基為何(與communication的差異)?二方面,telecommunication所牽扯的面相是極廣泛的,包括了telecommunications本身所建立於上的技術架構、整體的連接脈絡、相關產業的因素(系統提供者、技術研發者、服務供給商、中端轉化系統router)以及接收方與最終的接收閱聽使用者。
在這些眾多面相當中,要去定義telecommunication用簡單幾句欲使其概念化是不夠的,在有限的文本框架中;學生以為,從整個telecommunications的演進來看,當代telecommunication其更具有:移動性(mobility)、即時性、跨區域性、使用者本位等特性;無論是整個技術背景或是產品(包括服務)生產甚至到最終端使用者。
早期1932年ITU(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對於telecommunication是這麼下定義的:任何關於藉由有線廣播、或其他電子傳輸途徑的電報與電話之訊號、信息、圖像與自然聲音等。
而當今ITU更新了對於telecommunications之定義:任何關於訊息、訊號、文本、影像、聲音與自然音訊且藉以電子設備系統的傳輸與接收、整合。
當代telecommunications添加了更重的即時、移動性等色彩,因此我以為的definitions of telecommunications是這樣的:將欲傳輸的資訊或意義用既定、制式的符碼或符號加以改編,並藉由傳收雙方皆認可之管道所進行輸送,經過最終接收者的解碼而達到訊息傳遞之目的者,稱之為communications;而加了電子元素之後的telecommunications則是將訊息傳播過程中的編碼進行電子化或當今的數位化,無論是類比訊號或是數位訊號。
然而,telecommunications從早期類比訊號、固定位置、制式接收器,演變至今的:數位訊號、移動性的延展、各式接收器的整合與支援,成了包含眾多面相整合的學門。在整個傳播學門的面向裡,telecommunication更富含了產業與技術架構的色彩,在這個研究脈絡中,學生以為,使用者研究面向將會比較著重使用者本位以及使用偏好等方向。
檢視這個研究脈絡,電訊傳播科技的發展如何激起閱聽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又是從何方獲得滿足?在這之中閱聽使用者的主動性究竟是多少?相較於非電訊傳播,使用者是代表著主動權的延伸抑或只是被操弄起的需求?
文獻參考:THE WORDWIDE HISTORY OF TELECOMMUNICATION
在這些眾多面相當中,要去定義telecommunication用簡單幾句欲使其概念化是不夠的,在有限的文本框架中;學生以為,從整個telecommunications的演進來看,當代telecommunication其更具有:移動性(mobility)、即時性、跨區域性、使用者本位等特性;無論是整個技術背景或是產品(包括服務)生產甚至到最終端使用者。
早期1932年ITU(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對於telecommunication是這麼下定義的:任何關於藉由有線廣播、或其他電子傳輸途徑的電報與電話之訊號、信息、圖像與自然聲音等。
而當今ITU更新了對於telecommunications之定義:任何關於訊息、訊號、文本、影像、聲音與自然音訊且藉以電子設備系統的傳輸與接收、整合。
當代telecommunications添加了更重的即時、移動性等色彩,因此我以為的definitions of telecommunications是這樣的:將欲傳輸的資訊或意義用既定、制式的符碼或符號加以改編,並藉由傳收雙方皆認可之管道所進行輸送,經過最終接收者的解碼而達到訊息傳遞之目的者,稱之為communications;而加了電子元素之後的telecommunications則是將訊息傳播過程中的編碼進行電子化或當今的數位化,無論是類比訊號或是數位訊號。
然而,telecommunications從早期類比訊號、固定位置、制式接收器,演變至今的:數位訊號、移動性的延展、各式接收器的整合與支援,成了包含眾多面相整合的學門。在整個傳播學門的面向裡,telecommunication更富含了產業與技術架構的色彩,在這個研究脈絡中,學生以為,使用者研究面向將會比較著重使用者本位以及使用偏好等方向。
檢視這個研究脈絡,電訊傳播科技的發展如何激起閱聽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又是從何方獲得滿足?在這之中閱聽使用者的主動性究竟是多少?相較於非電訊傳播,使用者是代表著主動權的延伸抑或只是被操弄起的需求?
文獻參考:THE WORDWIDE HISTORY OF TELECOMMUNICATION
2009-08-18
省思,是儲備踏出下一步的勇氣
這次風災,我們試圖從凌亂之中理出頭緒 ;一來為了檢視困境,二者是想解決改善困境。不管哪個面向,我們思考、反省,為的是想改善。也因為這個動機,台灣才不斷地努力前進,無論當局是否昏庸、是否麻木。
從中的媒介呈現,我們可以思慮的面向何其多:
1.內容的面向:
討論出整個媒介呈現的手法以及其背後所隱含或顯露的意思。其中又牽扯了媒介從業人員的自主權,及其立場的選邊。
1-1自主權的伸張---新聞室社會化
1-2抉擇---鼓吹者意理與中立者意理間的拉扯
2. 媒介角色的呈現:
探究媒介的權力該如何施展,究竟是與國家機器抗衡用以發揮監督功能抑或擔任化妝師角色為整個國家機器緩夾與上妝。
2-1 力量的展現---為何而展?如何展?
2-2 力量的選擇---角色的扮演
3.傳播媒介
在傳播媒介上面,新型傳播媒介(或稱架構於新媒介脈絡之上的傳播過程與行為)又在這次事件中扮演了如何的角色?其又與傳統媒介又有和區別?帶來的革新是什麼?引伸的問題是什麼?面對當代傳播環境的困難又是什麼?
這些面向只能代表小弟現階段對於相關學識的無知與貧乏,把問題提出來是為了提醒自己可以從這些面向切入來看在這件風災中的整個傳播脈絡。或許之後研讀更多訊息與論述之後會更顯得這個階段的稚嫩與青澀,也希望慢慢看見自己的成長與進步。
2009-07-09
關於自由 , 箝制了誰的 呼吸

參照McQuail的思維:新聞自由 , 指的是:出版所擁有的一種權利 , 包括出版前不需執照 , 不接受政府檢查, 以及不需要面對任意的非理性的懲罰等三不原則(McQuail, 2003, p.167)。
媒介得以具有權力 , 在於口中所喊的新聞自由 , 這是一股對抗國家機器的力量 ; 相對於他的 , 是媒介道德與責任。憑藉著自由 , 媒介的力量來自於社會的期盼 , 期盼於媒介發聲 對抗且牽制國家機器的力量 ; 而社會責任與道德便支撐於這股力量不流於濫權。而今 , 多少媒介藉著廣告主而生 , 強調自由的背後 , 是對於利潤更深遠並強烈的渴望 ; 追求自由卻減輕責任為的是攫取最大的閱聽人。
媒介是鑲嵌於整個社會體系之內 , 其所謂的自由更是整體社會的包容所賦予的 ; 在一樣的次體系中 , 媒介運用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步一步的吸取關於大眾的鮮血但是 , 請先別急著批判 , 我知道
也了解組織中的苦與悶。閱聽眾們 , 何嘗不是幫兇?
媒介得以具有權力 , 在於口中所喊的新聞自由 , 這是一股對抗國家機器的力量 ; 相對於他的 , 是媒介道德與責任。憑藉著自由 , 媒介的力量來自於社會的期盼 , 期盼於媒介發聲 對抗且牽制國家機器的力量 ; 而社會責任與道德便支撐於這股力量不流於濫權。而今 , 多少媒介藉著廣告主而生 , 強調自由的背後 , 是對於利潤更深遠並強烈的渴望 ; 追求自由卻減輕責任為的是攫取最大的閱聽人。
媒介是鑲嵌於整個社會體系之內 , 其所謂的自由更是整體社會的包容所賦予的 ; 在一樣的次體系中 , 媒介運用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步一步的吸取關於大眾的鮮血但是 , 請先別急著批判 , 我知道
也了解組織中的苦與悶。閱聽眾們 , 何嘗不是幫兇?
記者的自主被多重的剝削 :
一者:閱聽人的口味 , 也是收視率問題 (其牽扯到的是口味的培養)
二者:廣告主的需求 , 也是目標受眾的問題
三者:新聞室社會化 , 所謂的團體壓力與組織沉默螺旋
四者:意識形態氛圍 , 整體社會被各式分割的意識形態需求
在這些前提之下 , 所謂的自由為何? 何以為何? 自由 , 是廣告 主可以吸引最多目標受眾以追求獲
一者:閱聽人的口味 , 也是收視率問題 (其牽扯到的是口味的培養)
二者:廣告主的需求 , 也是目標受眾的問題
三者:新聞室社會化 , 所謂的團體壓力與組織沉默螺旋
四者:意識形態氛圍 , 整體社會被各式分割的意識形態需求
在這些前提之下 , 所謂的自由為何? 何以為何? 自由 , 是廣告 主可以吸引最多目標受眾以追求獲
利? 還是以各式強調的意識形態去分割大眾mass(抱歉 , 我不以 為台灣社會大多是公眾public)無論是
哪個面向 , 媒介所謂自由的口號 , 講求的是那一批批製造出的 閱聽人 , 這些代表著票房 , 也代表著廣告主願意出手的支票。在這個架構之下 , 新聞自由 , 媒介自由是被大聲嚷嚷的強烈訴求 , 而對於大眾利益的社會責任與媒介道德卻輕輕放下。
我們每個都是幫兇 , 在當你買下那些有強烈色彩 , 激情符碼的媒介呈現時候。媒介自由已經形成一種神主牌 , 一種表象的追求 , 骨子裡是對於利潤的渴望。
對於此 ,我感到難以喘息。公眾利益被剝削 , 彷彿箝制了社會的氣管 , 越久不得呼吸 , 腦子就受到損害所有的人 , 在缺氧的環境中 , 自顧自的被限制 被壓抑。你說這些你知道 , 我不相信 ...因為你口中說不要 , 身體倒是被規訓的很誠實。
我們每個都是幫兇 , 在當你買下那些有強烈色彩 , 激情符碼的媒介呈現時候。媒介自由已經形成一種神主牌 , 一種表象的追求 , 骨子裡是對於利潤的渴望。
對於此 ,我感到難以喘息。公眾利益被剝削 , 彷彿箝制了社會的氣管 , 越久不得呼吸 , 腦子就受到損害所有的人 , 在缺氧的環境中 , 自顧自的被限制 被壓抑。你說這些你知道 , 我不相信 ...因為你口中說不要 , 身體倒是被規訓的很誠實。
2009-06-01
旺旺購三中,一場理念與現實間的交纒
大眾媒介臣屬於正式與非正式的控制之間,這些控制是來自於那些為了自身利益而影響大眾對現實感知的各個機構。然而,媒介有其自身的考量、目標、規劃與評估;故媒介並非總是呈現出主流社會相符的訊息內容,甚至也不必然傳遞著所謂的「客觀中立」。------D.McQuail
這些日子炒的沸沸揚揚的旺旺集團購買三中一案,吾人不難發現之中角力的兩種觀念的對立衝突。在傳播研究之中,探討媒介力量的版圖上最常見的兩種面向:支配性媒介模式、多元性媒介模式。
在這背後對抗的是,有關所有權集中 V.S 獨立性媒介盛行、組織公式化的媒介內容呈現 V.S 多樣多元的創造性自由原創媒介內容、一批批生產出來的依賴被動性閱聽人 V.S 有各自需求性並具主動性回應特色的閱聽人。
處於支配性媒介的立場,帶有濃厚營利性色彩的商業集團想當然而是必須以獲利為第一要件,在這個訴求之下,我們不難可以預見的是閱聽眾被一批批的生產出來,並從媒介內容中受到刺激而興起某些部份的需求(不一定是需要的)。在這個環節之下,倘若使旺旺集團開了這個例,那麼許多有一定財源實力的集團紛紛進軍媒介市場搶食手無寸鐵的閱聽眾。這些勞工(閱聽眾)是自願坐在接收器面前作工的,藉由媒介內容達到愉悅或逃避(現實世界)的需求一方面為媒介作工,另一方面也因為各式文本的意識薰陶刺激了某部份不一定必要的需求,進而產生購買商品的行為,這是雙重的剝削是勞動的異化。
相對於上述的觀點,多元性媒介模式則是追求更多元、不固定的觀點。在此脈絡之中,閱聽人是主動的、有其自主性的、瞭解自身需求進而追求所需的媒介內容。沒有一統和支配性的精英,在這個架構下社會的進步與民主的增長是有可能的,這也是理想中媒介環境的追求。
藉著這次三中的併購案裡,旺旺集團所針對的是NCC並無其法律依據以行使此決定,然而NCC卻是以一種更高的標準對於這個媒介環境:多元與公平。
我以為,所謂的多元是對於閱聽眾的多元,是一種對媒介內容的要求,也因此訴求,才有更多面相的訊息追求公平性;而非資產階級所要求的多元(看似多元其實骨子裝著是單一面相的元素)以及持有的公平性(對於財團相互競爭厚的所有全部一定有利於社會大眾,在這個架構裡,不是全民的公平就不謂公平)台灣整體的媒介環境出現了眾多問題,看似多元的內容呈現卻是固定於幾個走向(政治立場)中研院研究員瞿海源直指,媒體亂象在於資本家霸占媒體,囂張控制言論,跨媒體經營負面影響已產生,並直批蔡衍明以媒體介入政治(旺旺高層欲將中國時報多呈現有利於中國的相關報導)。
這個事件裡,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羅世宏則出:跨媒體集中化有損內容多元、違反媒體市場公平競爭,員工權益保障也有疑慮。並且,無線頻譜資源是全民所有,重大媒體交易不容私相授受。他認為,擁有兩家電視媒體一加一不等於二,甚至小於二,影響到節目多樣性;而他觀察 4月中時的兩岸新聞報導發現,中時對大陸正面的報導多於以往。
我以為,台灣整體環境是糟糕的,除了上述的偽多元問題亦也包括頻道業者為了解省成本而大量採購外製節目的缺憾,台灣甚少投入有在地味道的媒介內容,過多的外製節目、置入性行銷、重播性節目都是犧牲掉閱聽眾的權益與該有的資源。對於此,除了業者自身的自覺外更需公民意識的崛起,更需要一種對於傳播事業的道德與良心發現。而從旺買三中我們更可以發現,夾帶著極具商業色彩的媒介以逐漸走向營利道路,閱聽人所謂的權益已逐漸被犧牲。三中案NCC所擔憂的是顧慮到言論市場多元化呈現的消逝,以及逐漸被消費文化取代的公共領域,在這些考量之下,或許旺旺更該思考的不是依法有沒有據的問題,而是人民所應得的資源與權益的問題。
這些日子炒的沸沸揚揚的旺旺集團購買三中一案,吾人不難發現之中角力的兩種觀念的對立衝突。在傳播研究之中,探討媒介力量的版圖上最常見的兩種面向:支配性媒介模式、多元性媒介模式。
在這背後對抗的是,有關所有權集中 V.S 獨立性媒介盛行、組織公式化的媒介內容呈現 V.S 多樣多元的創造性自由原創媒介內容、一批批生產出來的依賴被動性閱聽人 V.S 有各自需求性並具主動性回應特色的閱聽人。
處於支配性媒介的立場,帶有濃厚營利性色彩的商業集團想當然而是必須以獲利為第一要件,在這個訴求之下,我們不難可以預見的是閱聽眾被一批批的生產出來,並從媒介內容中受到刺激而興起某些部份的需求(不一定是需要的)。在這個環節之下,倘若使旺旺集團開了這個例,那麼許多有一定財源實力的集團紛紛進軍媒介市場搶食手無寸鐵的閱聽眾。這些勞工(閱聽眾)是自願坐在接收器面前作工的,藉由媒介內容達到愉悅或逃避(現實世界)的需求一方面為媒介作工,另一方面也因為各式文本的意識薰陶刺激了某部份不一定必要的需求,進而產生購買商品的行為,這是雙重的剝削是勞動的異化。
相對於上述的觀點,多元性媒介模式則是追求更多元、不固定的觀點。在此脈絡之中,閱聽人是主動的、有其自主性的、瞭解自身需求進而追求所需的媒介內容。沒有一統和支配性的精英,在這個架構下社會的進步與民主的增長是有可能的,這也是理想中媒介環境的追求。
藉著這次三中的併購案裡,旺旺集團所針對的是NCC並無其法律依據以行使此決定,然而NCC卻是以一種更高的標準對於這個媒介環境:多元與公平。
我以為,所謂的多元是對於閱聽眾的多元,是一種對媒介內容的要求,也因此訴求,才有更多面相的訊息追求公平性;而非資產階級所要求的多元(看似多元其實骨子裝著是單一面相的元素)以及持有的公平性(對於財團相互競爭厚的所有全部一定有利於社會大眾,在這個架構裡,不是全民的公平就不謂公平)台灣整體的媒介環境出現了眾多問題,看似多元的內容呈現卻是固定於幾個走向(政治立場)中研院研究員瞿海源直指,媒體亂象在於資本家霸占媒體,囂張控制言論,跨媒體經營負面影響已產生,並直批蔡衍明以媒體介入政治(旺旺高層欲將中國時報多呈現有利於中國的相關報導)。
這個事件裡,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羅世宏則出:跨媒體集中化有損內容多元、違反媒體市場公平競爭,員工權益保障也有疑慮。並且,無線頻譜資源是全民所有,重大媒體交易不容私相授受。他認為,擁有兩家電視媒體一加一不等於二,甚至小於二,影響到節目多樣性;而他觀察 4月中時的兩岸新聞報導發現,中時對大陸正面的報導多於以往。
我以為,台灣整體環境是糟糕的,除了上述的偽多元問題亦也包括頻道業者為了解省成本而大量採購外製節目的缺憾,台灣甚少投入有在地味道的媒介內容,過多的外製節目、置入性行銷、重播性節目都是犧牲掉閱聽眾的權益與該有的資源。對於此,除了業者自身的自覺外更需公民意識的崛起,更需要一種對於傳播事業的道德與良心發現。而從旺買三中我們更可以發現,夾帶著極具商業色彩的媒介以逐漸走向營利道路,閱聽人所謂的權益已逐漸被犧牲。三中案NCC所擔憂的是顧慮到言論市場多元化呈現的消逝,以及逐漸被消費文化取代的公共領域,在這些考量之下,或許旺旺更該思考的不是依法有沒有據的問題,而是人民所應得的資源與權益的問題。
2009-05-15
另一種外衣,BRAND
關於品牌,眾生皆有自己的一套道理。
汝等所云為何? 何以為何?
品牌精神是你所追尋的皈依,抑或享受著藉由品牌而達到的展示?在追尋的意義之下,物品的價值被雙重的異化:一者,使用價值過度到交換價值的轉變;再者,使用價值形塑著再現的表象價值。對追隨者而言,品牌帶給人們的不只是功能性,亦有其附加價值在。P. Kotler以為:品牌,就 是一個名字、名詞、符號或設計,或是以上之總和,其目的在於使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有別於其他 競爭者。個體運用著品牌(也被品牌使用著),亦是一種將自身與大眾社會隔離出界線的追求; 在P . Boudieau所謂的品味之下,這一道道個界線正是將傳統社會結構中的階級形塑複製於物品使 用層面。
在個體尋求品牌的加註時,即是一種歸屬感知的擁抱。是一種紋身,在這類的氛圍裡面,我 們找尋著自己所欲渴望的安全感,藉此,我們展現著個體”品味”亦也追求生命的模式。
或許可以稱之為一種迷信,媒介給我們迷湯,灌下去的卻是自己。徜徉其中,我們認為歐洲 車是堅固的、我們認為日本製造品質保證、我們認為美國充斥著文化工業、我們認為MIC產品黑 到發亮。於是乎,我們逐漸活在由各式手法框架住的世界之中,以外的,我們看不見也不願看見。
真實,總是殘酷與無奈的。
汝等所云為何? 何以為何?
品牌精神是你所追尋的皈依,抑或享受著藉由品牌而達到的展示?在追尋的意義之下,物品的價值被雙重的異化:一者,使用價值過度到交換價值的轉變;再者,使用價值形塑著再現的表象價值。對追隨者而言,品牌帶給人們的不只是功能性,亦有其附加價值在。P. Kotler以為:品牌,就 是一個名字、名詞、符號或設計,或是以上之總和,其目的在於使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有別於其他 競爭者。個體運用著品牌(也被品牌使用著),亦是一種將自身與大眾社會隔離出界線的追求; 在P . Boudieau所謂的品味之下,這一道道個界線正是將傳統社會結構中的階級形塑複製於物品使 用層面。
在個體尋求品牌的加註時,即是一種歸屬感知的擁抱。是一種紋身,在這類的氛圍裡面,我 們找尋著自己所欲渴望的安全感,藉此,我們展現著個體”品味”亦也追求生命的模式。
或許可以稱之為一種迷信,媒介給我們迷湯,灌下去的卻是自己。徜徉其中,我們認為歐洲 車是堅固的、我們認為日本製造品質保證、我們認為美國充斥著文化工業、我們認為MIC產品黑 到發亮。於是乎,我們逐漸活在由各式手法框架住的世界之中,以外的,我們看不見也不願看見。
真實,總是殘酷與無奈的。
「不然能怎麼辦?」如是說
「是阿,能怎麼辦。」詠嘆調
訂閱:
文章 (Atom)